預防缺血性中風,常用抗血小板藥物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內科醫師楊昭男昨日表示,近日氣候冷熱交替,心血管疾病個案也跟著節節攀升,其中更應重視缺血性中風,抗血小板藥物是常用的預防藥物。醫學研究發現,急性中風三個月內合併兩種抗血小板藥物,有助減少短期內中風發生率。患者也要積極控制血壓、膽固醇、戒菸及運動,長期預防推薦抗血小板藥物控制。不過曾有一篇文章「吃了抗血小板藥物仍然中風」指出,抗血小板藥物效果不佳,包括多種常見原因,第一,藥物劑量的問題,第二,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,第三,先天基因導致對抗血小板凝集酵素或接受器反應不佳。第四,壓力或感染導致增加血小板凝集反應,第五,額外血小板凝集路徑,第六,沒有控制好共同致病因子,例如三高、抽菸、動脈血管硬化。其實最重要的原因,不意外還是病人的服藥依從性。所謂服藥依從性,指的是病患不規則服藥或擅自停藥。楊昭男醫師指出,過去門診當中,也遇到將抗血小板藥物停用半年後中風,甚至停用一星期就發生中風的情況,過去醫學研究也發現,藥物停得越久再中風風險也越大。值得一提的是,常有病人詢問針灸是否對防中風有幫助,能不能不吃抗血板藥物。事實上這樣的研究雖然存在,但是沒有很多記載,曾有醫師文章指出,中風後有針刺相較沒針刺,前者用於預防再次中風有減少現象。藥物治療加上針刺,預防中風效果最好,但是單用針刺比單用藥物效果差。因此醫師針對中風族群提出三點建議,第一,抗血小板藥物請固定使用,倘若打算停藥或改藥,建議患者向醫師諮詢,第二,控制好共同致病因子,第三,針灸療法可以當作輔助選項。
- Nov 26 Mon 2018 14:30
車禍婦左肢突無力 竟是頸椎硬腦膜外出血
留言列表